詞賦-CiFu.Org

當代人讀古代文學,有助於提高修養、智力、心理素質,新增人談吐有節、舉止有度的能力。 讀古代詩詞歌賦能提高人的智力、德行。 古代詩詞歌賦能讓讀者產生真善美的陶化,得到壯、美的心理感化,文以敘論,文以感人。

《水龍吟·素丸何處飛來》原文-元代-元好問

素丸何處飛來,照人隻是承平舊。兵塵萬裡,傢書三月,無言搔首。幾許光陰,幾回歡聚,長教分手。料婆娑桂樹,多應笑我,憔悴似,金城柳。
不愛竹西歌吹,愛空山、玉壺清晝。尋常夢裡,膏車盤谷,拏舟枋口。不負人生,古來惟有,中秋重九。願年年此夕,團欒兒女,醉山中酒。

作者介紹

元好問

元好問,字裕之,號遺山,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;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,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;七歲能詩,十四歲從學郝天挺,六載而業成;興定五年(1221)進士,不就選;正大元年(1224 ),中博學宏詞科,授儒林郎,充國史院編修,歷鎮平、南陽、內鄉縣令。八年(1231)秋,受詔入都,除尚書省掾、左司都事,轉員外郎;金亡不仕,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;工詩文,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;詩詞風格沉鬱,並多傷時感事之作。其《論詩》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;作有《遺山集》又名《遺山先生文集》,編有《中州集》。

參考賞析

賞析

這首詞在化用前人成句、典故,借以抒發自己之情懷方面取得瞭良好的表達效果。自公元1213年(金宣宗貞祐元年)以來,元好問因避兵亂而幾經輾轉。顛沛流離,移傢登峰後才稍微安定。孤身一人在汴京為官,夜深難眠,偶一舉頭,才知又到瞭中秋!開頭二句“素丸何處飛來。”飄逸而至,素丸依舊,和承平時候一樣,然物是人非。披一身皓月,想“傢書三月”,卻隻能“無言搔首”。詞人化用為人們所熟知的杜甫詩句“烽火連三月,傢書抵萬金”,更簡潔地傳達出自己的感受。“幾許光陰,幾回歡聚”,由傢書而陷入對過去生活的回憶,其樂融融的溫磬氣氛似乎就在身邊,觸手可及。然唱隨一筆“長教分手”,卻原來是離亂分散後的偶聚,卻原來是小聚後又一次長別,續來不由人不頓過悲涼!此日月圓,再憶歡聚,悲何以堪!作者說:“婆娑桂樹”又怎能不笑我憔悴二容顏呢?(“金城柳”出自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桓公(溫)證,經金城,見前為浪邪時種柳,皆已十圍,慨然曰:‘木猶如此,何以堪。’攀枝執條,泫然流淚。”“不愛竹西歌吹,愛空山,玉壺清晝”表明詞人不慕榮華,獨愛清幽的情懷。遠離塵囂的空山明月,澄澈朗宇,不才是詞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嗎?隱居盤谷,孥舟於枋口,是多麼的悠閑愜適呀!盤谷為唐李願隱居之地,韓愈《送李願·日盤谷序》雲:“膏吾車寫林吾馬,從子於盤兮,終吾生以倘佯。”詞人概括成“膏車盤谷,”者以自己的向住“枋口”,據《新唐書·地理志》孟州濟源縣有枋口堰。太和五年,河陽節度使溫於此疏浚古秦渠,以灌溉濟源等四縣田,水邊弩舟,亦閑暇適情之事,然這隻是夢中的事,現實生活中,隻有中秋,重九的親人團圓,給人一點生之快樂,因此,但願年年中秋,歲歲重九,以享受天倫之樂,不負此生。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八載襄州龐居士偶曰:“有男不婚,有女不嫁,大傢團欒頭,共說無生活。”作者概括為“團欒兒女”句,含意是非常蘊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