詞賦-CiFu.Org

當代人讀古代文學,有助於提高修養、智力、心理素質,新增人談吐有節、舉止有度的能力。 讀古代詩詞歌賦能提高人的智力、德行。 古代詩詞歌賦能讓讀者產生真善美的陶化,得到壯、美的心理感化,文以敘論,文以感人。

《桃夭》原文-先秦-佚名-譯文及註釋

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之子於歸,宜其室傢。
桃之夭夭,有蕡其實。之子於歸,宜其傢室。
桃之夭夭,其葉蓁蓁。之子於歸,宜其傢人。

參考翻譯

譯文及註釋

譯文
  茂盛桃樹嫩枝芽,開著鮮艷粉紅花。
  這位姑娘要出嫁,定能使傢庭和順。
  茂盛桃樹嫩枝芽,桃子結得肥又大。
  這位姑娘要出嫁,定能使傢庭美滿。
  茂盛桃樹嫩枝芽,葉子濃密有光華。
  這位姑娘要出嫁,定能使傢人幸福。

註釋
  夭夭:桃花怒放的樣子。
  華:古花字。
  之子:這位姑娘。
  於歸:出嫁。古代把丈夫傢看做女子的歸宿,故稱“歸”。
  之,指示代詞。
  蕡,肥大,果實將熟的樣子。有蕡其實:它的果實十分繁盛。
  蓁蓁:繁茂的樣子。
  灼灼:花朵色彩鮮艷如火。
  宜:和順、親善。

參考賞析

賞析

  這首詩非常有名,即便隻讀過很少幾篇《詩經》的人,一般也都知道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”。這是為什麼呢?我想,無非有這樣幾個原因:第一,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。拿鮮艷的桃花,比喻少女的美麗,實在是寫得好。誰讀過這樣的名句之後,眼前會不浮現出一個象桃花一樣鮮艷,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呢?尤其是“灼灼”二字,真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。寫過《詩經通論》的清代學者姚際恒說,此詩“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”,並非過當的稱譽。第二,短短的四字句,傳達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。這很可貴。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之子於歸,宜其室傢”,細細吟詠,一種喜氣洋洋、讓人快樂的氣氛,充溢字裡行間。“嫩嫩的桃枝,鮮艷的桃花。那姑娘今朝出嫁,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傢。”你看,多麼美好。這種情緒,這種祝願,反映瞭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,對幸福、和美的傢庭的追求。第三點,這首詩反映瞭這樣一種思想,一個姑娘,不僅要有艷如桃花的外貌,還要有“宜室”、“宜傢”的內在美。這首詩,祝賀人新婚,但不象一般賀人新婚的詩那樣,或者誇耀男方傢世如何顯赫,或者顯示女方陪嫁如何豐盛,而是再三再四地講“宜其傢人”,要使傢庭和美,確實高人一等。這讓我們想起孔子稱贊《詩經》的話:“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無邪’。”(《論語·為政》)孔子的話內容當然十分豐富,但其中是否也包括瞭《桃夭》篇所反映出的上述這樣一種思想呢?陳子展先生說:“辛亥革命以後,我還看見鄉村人民舉行婚禮的時候,要歌《桃夭》三章……。”(《國風選譯》)聯系到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,農民娶親“歌《桃夭》三章”,便是很可理解的瞭。

  《桃夭》篇的寫法也很講究。看似隻變換瞭幾個字,反復詠唱,實際上作者是很為用心的。頭一章寫“花”,二章寫“實”,三章寫“葉”,利用桃樹的三變,表達瞭三層不同的意思。寫花,是形容新娘子的美麗;寫實,寫葉,不是讓讀者想得更多更遠嗎?密密麻麻的桃子,鬱鬱蔥蔥的桃葉,真是一派興旺景象啊!

  這首詩不難懂,但其中蘊藏的道理,卻值得我們探討。

  一個問題是,什麼叫美,《桃夭》篇所表達的先秦人美的觀念是什麼樣的?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”,很美,艷如桃花,還不美嗎?但這還不行,“之子於歸,宜其室傢”,還要有使傢庭和睦的品德,這才完滿。這種美的觀念,在當時社會很為流行。關於真善美的概念,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。楚國的伍舉就“何為美”的問題和楚靈王發生瞭爭論。伍舉說:“夫美也者,上下、內外、大小、遠近皆無害焉,故曰美。若於目觀則美,縮於財用則匱,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,胡美之為?”(《國語·楚語》)很清楚,伍舉的觀點是“無害即是美”,也就是說,善就是美。而且要對“上下、內外、大小、遠近”各方面都有分寸、都無害。這種觀點最主要的特點是強調“善”與“美”的一致性,以善代替美,實際上賦予瞭美以強烈的政治、倫理意義。“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,胡美之為?”那意思是說,統治者重賦厚斂,浪費人力、物力,縱欲無度,就不是美。應該說,這種觀點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義。但它否定瞭“善”與“美”的差別,否定瞭美的相對獨立性,它不承認“目觀”之美,是其嚴重局限。這種美的觀念,在當時雖然也有其對立面,也有人註意到瞭“目觀”之美,但這種善即是美的觀點,在先秦美學中應該說是具有代表性的,而且先秦儒傢的美學觀念,主要是沿著這個方向發展的。

  孔子也持著這樣一種美學觀點,“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無邪’”,他贊賞“詩三百”,根本原因是因為“無邪”。他高度評價《關雎》之美,是因為它“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”(《論語·八佾》),合於善的要求。在評價人時,他說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”(《論語·泰伯》)善與美,善是主導方面。甚至連選擇住處,孔子也說:“裡仁為美。”(《論語·裡仁》)住的地方,有仁德才是“美”的地方。可見,孔子關於美的判斷,都是以善為前提的。

  但孔子的美學觀,畢竟是前進瞭。它已經不同於伍舉的觀點,已經開始把美與善區別開來,作為不同的兩個標準來使用瞭。“子謂《韶》:‘盡美矣,又盡善也’;謂《武》:‘盡美矣,未盡善也’。”(《論語·八佾》)當然,通過對《韶》與《武》的評價,還是可以看出,“盡美”雖然被賦予在“盡善”之外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地位,但隻是“盡美”,還不能說是美,“盡善”才是根本。

  至此,我們回頭再來看看《桃夭》篇,對它所反映的美學思想,恐怕就更好理解瞭。在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中,艷如桃花、照眼欲明,隻不過是“目觀”之美,這還隻是“盡美矣,未盡善也”,隻有具備瞭“宜其室傢”的品德,才能算得上美麗的少女,合格的新娘。

  第二個問題隨之而來,美的具體內容不僅僅是“艷如桃花”,還要“宜其室傢”,也就是美與善之結合,那麼,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評價這種觀念呢?先秦人為什麼把傢庭和婚姻看得那麼重要呢?

  把婚姻和傢庭看得十分重要,還不僅僅反映在《桃夭》篇中,可以說在整部《詩經》中都有反映。在一定意義上說,《詩經》是把這方面的內容放在頭等地位上的。《桃夭》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,不能不說它在《詩經》中的地位是很為突出的。如果我們再把《桃夭》篇之前的五篇內容擺一擺,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,婚姻和傢庭問題,在《詩經》中確實是占有無與倫比的地位。

 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《關雎》,講的是一個青年男子愛上瞭一個美麗的姑娘,他日夜思慕,渴望與她結為夫妻。

  第二篇《葛覃》,寫女子歸寧,回娘傢探望父母前的心情,寫她的勤、儉、孝、敬。

  第三篇《卷耳》,寫丈夫遠役,妻子思念。

  第五篇《螽斯》,祝賀人多生子女。

  第六篇,即《桃夭》,賀人新婚,祝新娘子“宜其室傢”。

  以上是三百篇的頭幾篇(除掉第四篇),它們寫瞭戀愛,結婚,夫妻離別的思念,渴望多子,回娘傢探親等等,可以說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問題都談到瞭。

  一部《詩經》,三百零五篇,開卷頭幾篇幾乎全部是寫婚姻傢庭問題的,豈不令人深思?不論是誰編輯的“詩三百篇”,不論孔子是刪詩瞭、還是整理詩瞭,抑或是為“詩三百篇”作瞭些正樂的工作,都不容置疑地說明瞭他們是十分重視婚姻和傢庭問題的。

  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評論這個問題呢?春秋戰國時期,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下,傢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,每個人都仰仗著傢庭迎接困難,戰勝天災,爭取幸福生活,當然希望傢庭和睦、團結。娶親是一件大事,因為它關系到傢庭未來的前途,所以,對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“宜其室傢”。這很容易理解。

  從統治者方面來說,就要復雜多瞭。《禮記·大學》引到《桃夭》這首詩時說:“宜其傢人,而後可以教國人。”這可真是一語道破。傢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,傢庭的鞏固與否與社會的鞏固與否,關系十分密切。到瞭漢代,出現瞭“三綱”(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,夫為妻綱)“五常”(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五種關系)之說。不論“三綱”,還是“五常”,它們都以夫婦關系為根本,認為夫婦關系是人倫之始,其它的四種關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。宋代理學傢朱熹說:“有天地然後有萬物,有萬物然後有男女,有男女然後有夫婦,有夫婦然後有父子,有父子然後有君臣,有君臣然後有上下,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。男女者,三綱之本,萬事之先也。”(《詩集傳》卷七)從這段論述,我們也可以看出統治者為什麼那麼重視婚姻、傢庭問題。聽古樂唯恐臥,聽鄭衛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,說得很為透僻。他說:“傢貧則思良妻,國亂則思良相。上承宗廟,下啟子孫,如之何可以茍,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!”“宜傢”是為瞭“宜國”,在他們眼裡,“宜傢”與“宜國”原本是一回事,當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瞭。

  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之子於歸,宜其室傢”,不論自古以來多少解經者就《桃夭》作過多少文章,但象小桃樹那樣年輕,象春日驕陽下桃花那樣鮮艷、美麗的少女,卻永遠活在讀者心裡。人們衷心祝願她:“之子於歸,宜其室傢”。

  吟誦《桃夭》,不喝也醉瞭。

  清姚際恒評論此詩說:“桃花色最艷,故以喻女子,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”。自古,漂亮的女子總是受到超常的寵愛,文學更是不吝字墨,推波助瀾。無論是“去年今日此門中,人面桃花相映紅。”,還是“玉腕枕香腮,桃花臉上開。”,讀起來,總不如”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”更意濃神近,耐人玩味。

  默默的讀幾遍,然後展開想象的畫卷,你會看到千年前,在那桃花盛開的時候,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,千年的風從那片“灼灼”的桃林中穿過,搖曳著艷麗的桃花,婀娜著多姿的桃枝,似乎有醉人的馨香隨風破卷,撲面而來。但你分不清這是什麼香,因為你仔細去看,在桃花叢中,隱約著一個款款移動的女子,少女的清香與花香混揉在一起,這是快樂的味道。

  畫中的女子兩頰飛紅,面帶嬌羞,目光躲閃,卻又忍不住興奮的顧盼,在夭夭桃實、灼灼花枝的襯托下,人若桃花,兩相輝映,怡人的快樂迅即湧上心頭,你甚至可以聽到女子的心聲:“今天我要嫁給你啦,今天我要嫁給你啦……”

  之子與歸,是說這個美麗的新娘就要出嫁瞭。歸,婦人謂嫁曰歸。在誇瞭即將出嫁的新娘的美貌之後,詩意開始延伸,人們隨之將目光投向婚後的生活,那是怎樣的呢?詩裡唱到“宜其室傢”、“ 宜其傢室”、“ 宜其傢人”。

  宜,和順美滿的意思,室謂夫妻所居,傢為一門之內。如果說對新娘容比桃花是毫不掩飾的贊美的話,這裡就是含蓄的將女子的“善”,掩藏在宜傢宜室宜人中瞭。試想,新人過門後,若能讓一大傢子都和睦幸福,僅有美麗的臉蛋是不夠的,必得有顆善良的心,才能讓公婆姑嫂叔伯接受,才能被夫傢的人所接納,日子才能和順美滿,其樂融融。

  從桃花到桃實,再到桃葉,三次變換比興,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興旺的景象。古人通過桃花似的外“美”,巧妙地和“宜”的內“善”結合起來,表達著人們對傢庭和睦安居樂業生活的美好向往。“詩三百”開篇,寫盡瞭愛情與婚姻生活的各個方面,說明傢庭和婚姻的重要性,這不僅僅是人們生活的期盼,也是統治者的希望,所謂“宜其傢人,而後可以教國人。”說白瞭,就是建立在“宜傢”、“ 宜室”、“ 宜人”上的“宜國”。

  不管怎樣,“桃夭”是中華民族延續到現在的喜慶與祝福,就是今天,我們也同樣祝願著如桃花般的女子,“之子於歸”,能夠生活美滿,傢庭幸福,“宜其室傢”。

雅析

  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之子於歸,宜其室傢。

  詩經是那片桃林。流光的霞披,如新娘的紅蓋頭,被春風輕輕掀起。果實飽滿的模樣太惹人憐愛瞭,她們真像一群孩子,密密匝匝地擠在枝葉間,笑鬧著,春天僅僅有瞭這些果子就不會冷清。當初桃花流水,不還嘆息過嗎?你擔心這季節象梭子一樣飛去瞭,藏著十八歲少女的心事,像春天藏著太多太多的花朵,你不說,不說也羞呵。

  小姐妹出嫁前,你陪著流瞭一晚的淚,你想過,自己也將有這樣大哭一場的日子,離開傢,離開父母,頭頂一塊紅佈,騎上高高的駿馬,在吹吹打打的熱鬧聲中,不知為何,也不問為何,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。小姐妹歸寧之時,像沾露的梨花,不勝嬌羞,你問她們“結婚好嗎”,她們回答“真好”,再問,卻雲山霧罩,笑言,“急什麼,你遲早要知道的。”你有一點點羨慕她們,暗自猜測:我做新娘,會不會很快樂?

  灼灼其華桃花是火啊,是春天的火,是內心的火,燃起你莫名的相思,那少年曾在壟間走過許多回,既俊雅,又健碩,相遇時,他微微一笑,就捉住瞭你的靈魂。“他會不會娶我?”你這樣溫柔地等待,夏蟬唱完瞭,秋雁飛過瞭,終於在某個雪後的黃昏有瞭消息,他在火塘邊與父兄們說著要緊的話,每一言你都隔窗聽見瞭,心兒如一活蹦亂跳的小鹿,你有些擔心,它會脫腔而走。

  一樁美滿的婚姻終於在那個雪夜瓜落蒂熟。又是桃花灼灼而開,明艷的少女就要出嫁。祝福吧,她帶著著美好的祝福開始新的生活。從此以後,她將成為賢妻,成為慈母。

  《孟子·滕文公》中有言,“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,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傢。”三千年前的婚姻的確是一道亮麗的風景,至今看去仍舊圖畫一般,不曾絲毫腿色,不曾減弱當初馥鬱的芳馨。那年的桃花自有一種奔放之美,三千年後,猶聽到那古樂之喧和新人之笑,不禁生出對遙遠春天最真切的愛慕。

藝術特色

  各章的前兩句,是全詩的興句,分別以桃樹的枝、花、葉、實比興男女盛年,及時嫁娶。清姚際恒《詩經通論》:“桃花色最艷,故以喻女子,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。”這種意象被後世的詩人反復使用。詩中運用重章迭句,反復贊詠,更與新婚時的氣氛相融合,與新婚夫婦美滿的生活相映襯,既體現瞭歌謠的風格,又體現瞭農村的物侯特征。《文心雕龍》:“故‘灼灼’狀桃花之鮮,‘依依’盡楊柳之貌,‘杲杲’為日出之容,……”總之,這首詩雖然並不長,但有它獨特的個性,並且體現瞭先民社會特有的那些禮俗和風情,給後世的文學創作以營養。